第四節(jié) 民事權利、民事義務和民事責任
一、民事權利
(一)民事權利的概念及本質
民事權利,是指民事主體為實現(xiàn)某種利益,依法為某種行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法學是權利學,民法學尤其如此。民事權利與每一個公民和法人息息相關,沒有民事權利,民事主體就無法存在,民事法律關系也不能成立。民事權利是由民法所賦予的,體現(xiàn)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結合。法律賦予主體享有一定的民事權利,實際上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力確認并保障人們享有某種利益和實現(xiàn)該種利益行為的限度與范圍。在法定限度內,權利主體可以依自己的意志享有某種利益,或者依自己的意志去實現(xiàn)某種利益。
。ǘ┟袷聶嗬姆诸
民事權利,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1.財產權與人身權 根據其中有無財產內容,可將民事權利 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xiàn)某種經濟利益的權利,如物權、債權、繼承權等。人身權是指以人身利益為內容,與權利人的人身不可分離而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是指存在于權利人自己人格上的權利,如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隱私權等。身份權為存在于一定身份關系上的權利,如夫權、親權、家長權、監(jiān)護權等。
知識產權是個人或集體對創(chuàng)造性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權利,它兼具 財產權和人身權的雙重性質,不能單純歸入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范疇。
2.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 按民事權利的作用,可以將民事權利分為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和抗辯權。這是傳統(tǒng)民法對權利的最重要分類。
支配權,又稱管領權,指權利主體可以直接支配權利標的物而具有排他性的權利。這類權利的作用有兩方面:于積極方面可直接支配標的物,不需他人介入;于消極方面可禁止他人妨礙其支配,而具有排他性。物權為典型的支配權,其他如準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也屬支配權。
請求權,指權利人得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權利人不能對權利標的物直接支配,只能對義務人請求。請求權由基礎權利產生,因基礎權利不同,可分為債權上請求權、物權上請求權、人身權上請求權、知識產權上請求權等。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但債權和請求權并不等同,請求權只是債權的主要內容,除其外,債權還包括其他權利內容,如變更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形成權,指權利主體僅憑自己的行為,即可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的權利。形成權的主要功能,在于權利人得依單方意思表示,使已成立的法律關系的效力發(fā)生、變更或者消滅。撤銷權、追認權、解除權、選擇權等都是形成權。廣義的形成權,還包括抗辯權。
抗辯權,是指對抗相對人請求權或其他權利的權利。抗辯權的作用,通常只是停止請求權的行使,可為永久抗辯,可為延期抗辯。抗辯權的防御性質,使其區(qū)別于請求權而成為一類獨立的權利。我國《合同法》所規(guī)定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序時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等都是抗辯權。《擔保法》規(guī)定的先訴抗辯權也屬于抗辯權范疇。
3.絕對權和相對權 根據權利效力所及的范圍,可以把民事 權利分為絕對權和相對權。
絕對權又稱對世權,是指效力及于一切人的民事權利,即絕對權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任何人,權利人不必借助于義務人的積極行為就可以自行實現(xiàn)的權利,如所有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等。相對權又稱對人權,指義務人是特定人,權利人必須借助于義務人實施一定行為方可實現(xiàn)的權利,如債權。
4.主權利和從權利 根據民事權利的相互依賴關系,可以將權利劃分為主權利和從權利。
相互有關聯(lián)的兩個以上的民事權利之中,凡可以獨立存在的權利為主權利;凡必須以其他民事權利的存在為其存在前提的民事權利為從權利。
主權利與從權利是相互對應的。主權利不存在,從權利也不存在;沒有從權利,主權利則無從談起。如抵押權和其所擔保的債權而言,其所擔保的債權為主權利,抵押權則為從權利。
5.原權和救濟權 按照權利形成的特點,民事權利可以分為原權和救濟權。
原權,指由符合或者不違反法律要求的行為而形成的權利,通常的權利均屬此類。救濟權,指因原權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權利,其目的在于保護、恢復受侵害的權利,以維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 如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恢復原狀、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權利。
6.既得權和期待權 按照民事權利是否已經具備全部成立要件,民事權利可以分為既得權和期待權。
已經具備全部成立要件即具備現(xiàn)實性的權利,為既得權,通常的權利屬于既得權。尚未具備全部成立要件,只具備現(xiàn)實可能性的權利為期待權,如附條件、附期限的權利,法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的權利,保險合同受益人的權利,均屬期待權。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