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 > 建筑文苑 > 職場規(guī)劃 > 正文
2010-05-17 15:16 職場網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你有才能、抱負、專長和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你的事業(yè)卻總不能如己所預期的那樣順利進行。雖然你工作努力,及時完成任務,卻一再錯過晉升的機會。你究竟哪里做錯了?其實你的失敗可能與你的工作毫無關系,常常被忽視的工作習慣才是關鍵所在。
習慣也是選才依據
習慣決定命運,這句話一點都不夸張。良好的工作習慣給人好的印象和感覺,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你在職場取得成功。
這是兩則企業(yè)招聘廣告:
項目經理:
1、做事踏實,追求完美,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2、注重工作效率,有良好的工作習慣,懂得管理時間;
3、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較強;
4、對工作充滿熱情,能夠適應較大的工作壓力……
平面設計師:
1、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及溝通能力;
2、有獨立負責指定客戶項目的設計與制作能力;
3、藝術感覺與形式感敏銳,悟性高;
4、具有良好的工作習慣……
看似普通的招聘廣告,卻蘊含著對人才多方面的素質要求。幾乎所有的人事經理在招聘員工時,都會很在意地將“工作習慣”作為一條重要的選才依據。有著多年人事管理經驗的飛鴻國際商貿有限公司人事總監(jiān)孫力告訴記者:“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yè)文化,企業(yè)文化通俗地講就是企業(yè)的做事習慣,不注意這些習慣,就會與其他人格格不入。比如公司員工經常加班加點工作,而你卻非要按時來、按時走,一分鐘都不愿在公司多呆,這種與眾不同的工作習慣勢必會影響你在其他員工心目中的印象。職業(yè)化的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工作習慣,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時刻注意自己的習慣。養(yǎng)成職業(yè)化的行為習慣,會使你的一舉一動都能體現出個人的職業(yè)風采。”
一些剛出校門的職場新人,學生時代養(yǎng)成的一些陋習依然存在,甚至在辦公室里將其“發(fā)揚光大”。小張生就一副大嗓門,在學校時,站在操場發(fā)言幾乎用不著麥克風,要是哪個同學的朋友來了,只要他在樓道里一喊,整層樓都聽得清清楚楚。工作以后,喜歡大嗓門說話的習慣依然沒改。他經常在辦公室翹著二郎腿大聲打電話,還時不時地發(fā)出爽朗的笑聲,惹得同事很有意見。結果,小張就是因為這個習慣,從辦公室助理的職位被調到營業(yè)部當了一名店員。
“良好的工作習慣或生活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也許你認為沒有那么嚴重,事實是,一個并不起眼的壞習慣卻可以斷送你的錦繡前程。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F在很多年輕人太過張揚,個性又強,喜歡我行我素,沒有仔細想過陋習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站在企業(yè)角度,我們當然希望錄用的人具有良好的工作習慣,否則進門之后光是改掉陋習這一項就會浪費我們太多精力和時間,因此把良好的工作習慣作為選才標準之一,是企業(yè)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考慮。”孫力直言,“我相信沒有一個企業(yè)愿意組建一支沒有良好習慣的工作團隊,因為這樣的人是不可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財富的?”
養(yǎng)成好習慣并不難
習慣是行為的自動化,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jiān)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guī)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有人說,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
心理咨詢專家胡志威研究發(fā)現,一個人工作、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位置。他曾做過這樣一個測試,讓3個人完成同樣一件事,沒想到,其結果卻因為每個人工作習慣的不同而出人意料。在我們身邊,這種事例不勝枚舉。
他告訴記者,“好習慣并不難養(yǎng)成,過程雖然痛苦,一旦養(yǎng)成,就會成為我們終生的財富。比如一個養(yǎng)成了良好工作習慣的人,他對工作有一種親和心理,會從心底里把工作當成自己的第一需要,使它變成一種樂趣。他的下意識會隨時隨地支配他按照平時習慣了的套路做那些與工作相關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做得輕輕松松、有條有理。這樣的話,工作的過程就變成享受快樂的過程,不僅自己快樂,老板也喜歡,豈不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