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一級建造師復習資料:控制測量的精度
?。?)規(guī)定
1)控制測量的精度應以中誤差衡量,最大誤差(極限誤差)規(guī)定為中誤差的兩倍。
2)隧道施工時應做好下列工作:
①長隧道設置的精密三角網或精密導線網,應定期對其基準點和水準點進行校核;
?、诙赐馑疁庶c、中線點應根據(jù)隧道平縱面、隧道長度等定期進行復核,洞內控制點應根據(jù)施工進度設定。
3)洞內施工隧道測量,樁點必須穩(wěn)定、可靠,且通視良好。水準點應設于不易損壞處,并加以妥善保護。測量儀器、工具在使用前應作檢校,保證儀器具的技術狀態(tài)符合使用要求。使用光電測距儀時,應按其使用規(guī)定要求進行。
4)隧道平面控制測量的精度、隧道內兩相向施工中線在貫通面上的極限誤差、由洞外和洞口內控制測量誤差引起在貫通面產生的貫通誤差影響值、洞內導線測角、量距的精度以及兩洞口水準點間往返測高差不符值,均應符合交通部現(xiàn)行的《公路隧道勘測規(guī)程(JTJ063)》的規(guī)定。
5)隧道竣工后應提交貫通測量技術成果書、貫通誤差的實測成果和說明、凈空斷面測量和永久中線點、水準點的實測成果及示意圖。
?。?)洞內施工測量
1)洞內導線應根據(jù)洞口投點向洞內作引伸測量,洞口投點應納入控制網內,由洞口投點傳遞進洞方向的聯(lián)接角測角中誤差,不應超過測量等級的要求,后視方向的長度不宜小于300m.導線點應盡量沿路線中線布設,導線邊長在直線地段不宜短于200m;曲線地段不宜短于70m.無閉合條件的單導線,應進行二組獨立觀測,相互校核:
①用中線法進行洞內測量的隧道,中線點間距直線部分不宜短于100m;曲線部分不宜短于50m.
?、诋斢谜圭R延長直線法或曲線偏角法檢測延伸的中線點時,其點位橫向偏差不得大于5mm.
2)特長隧道、長隧道及采用大型掘進機械施工的隧道,宜用激光設備導向。
3)供導坑延伸和掘進用的臨時點可用中線法標定,其延伸長度在直線部分不應大于30m;曲線部分不應大于20m,串線法的兩吊線間距不宜小于5m.用串線法標定開挖面中線時,其距離可用皮尺丈量。
4)開挖前應在開挖斷面標出設計斷面尺寸線,開挖工作完成后應及時測量并給出斷面圖。采用上下導坑法施工的隧道,上部導坑的中線每引伸一定距離后,應與下部導坑的中線聯(lián)測一次,用以校核上部導坑的中線點或向上部導坑引點。
5)供襯砌用的臨時中線點,必須用經緯儀測定,其間距可視放樣需要適當加密,但不宜大于10m.
6)襯砌立模前應復核中線和高程,標出拱架頂、邊墻底和起拱線高程,用設計襯砌斷面的支距控制架立拱模和墻模。立模后必須進行檢查和校正,確保無誤。
7)洞內散設路線應由洞口高程控制點向洞內布設,結合洞內施工情況,測點高距以200~500m為宜。洞內施工用的水準點,應根據(jù)洞外、洞內已設定的水準點,按施工需要加設。為使施工方便,在導坑內拱部、邊墻施工地段宜每100m設立一個臨時水準點,并定期復核。
(3)貫通誤差的測定及調整
1)貫通誤差的測定應按下列要求進行:
?、俨捎镁軐Ь€測量時,在貫通面附近定一臨時點,由進測的兩方向分別測量該點的坐標,所得的閉合差分別投影至貫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實際的橫向和縱向貫通誤差,再置鏡于該臨時點測求方位角貫通誤差。
②采用中線法測量時,應由測量的相向兩方向分別向貫通面延伸,并取一臨時點,量出兩點的橫向和縱向距離,得出該隧道的實際貫通誤差。
?、鬯疁事肪€由兩端向洞內進測,分別測至貫通面附近的同一水準點或中線點上,所測得的高程差值即為實際的高程貫通誤差。
2)貫通誤差的調整應按以下方法進行:
①用折線法調整直線隧道中線。
?、谇€隧道,根據(jù)實際貫通誤差,由曲線的兩端向貫通面按長度比例調整中線。
?、鄄扇【軐Ь€法測量時,貫通誤差用坐標增量平差來調整。
?、苓M行高程貫通誤差調整時,貫通點附近的水準點高程,采用由進出口分別引測的高程平均值作為調整后的高程。
?、菟淼镭炌ê?,施工中線及高程的實際貫通誤差,應在未襯砌的100m地段內(即調線地段)調整。該段的開挖及襯砌均應以調整后的中線及高程進行放樣。
?。?)竣工測量
1)隧道竣工后,應在直線地段每50m、曲線地段每20m及需要加測斷面處,測繪以路線中線為準的隧道實際凈空,標出拱頂高程、起拱線寬度、路面水平寬度。
2)隧道永久中線點,應在竣工測量后用混凝土包埋金屬標志。直線上的永久中線點,每200-250m設一個,曲線上應在緩和曲線的起終點各設一個;曲線中部,可根據(jù)通視條件適當增加。永久中線點設立后,應在隧道邊墻上畫出標志。
3)洞內水準點每公里應埋設一個,短于lkm的隧道應至少設一個,并應在隧道邊墻上畫出標志。
?。?)GbrS測量
GbrS測量比傳統(tǒng)測量的一個顯著優(yōu)點是GbrS測量不需要點與點之間的相互通視,且不受圖形強度的限制,從而使選點工作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特別是貫穿樹木茂密通視困難地區(qū)隧道測量。
1)布設GbrS隧道控制網時,每個洞口至少有一個GbrS點在隧道軸線上(即洞口投點),并以最簡單的圖形將洞口兩端聯(lián)系起來,但不允許出現(xiàn)自由基線矢量,使GbrS網構成閉合圖形,以便檢核。
2)GbrS點雖不要求相互通視,但為了給隧道施工提供進洞方向,要求每個洞口至少有一個相互通視的方向,在通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再增加一個檢核方向。
3)在設計圖形時,應充分考慮加強異步環(huán)路的檢查,可以,檢核外業(yè)觀測中的對中整平誤差,大氣變化等因素對成果的影響,同時可避免粗差的存在。
4)對長的隧道貫通,由于點間距較遠,在編制調度計劃時,必須顧及到交通工具、交通路線,以保證作業(yè)人員有充分的時間抵達點位,并作好觀測前的準備工作。
5)由于測區(qū)環(huán)視條件相當差,使GbrS觀測受到極大的限制。而各控制點上障礙物的高度角、方位角都不一樣,這就容易造成每站上觀測到同一衛(wèi)星的時間不同,因此要求在觀測前必須制定出高度準確的計劃,并保證觀測工作按計劃進行,使觀測一次成功。
?。?)施工過程的控制測量
1)監(jiān)控量測應達到以下目的
?、僬莆諊鷰r和支護的動態(tài)信息并及時反饋,指導施工作業(yè);
?、谕ㄟ^對周巖和支護的變位、應力量測,修改支護系統(tǒng)設計。
2)復合式襯砌的隧道應按《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1994)表9.2.1選擇量測項目。表中的1~4項為必測項目;5~11項為選測項目,應根據(jù)圍巖條件、地表沉降要求等確定。
3)爆破開挖后應立即進行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狀況的觀察和記錄,并進行地質描述。地質變化處和重要地段,應有照片記載。初期支護完成后應進行噴層表面的觀察和記錄,并進行裂縫;
4)隧道開挖后應及時進行圍巖、初期支護的周邊位移量測、拱頂下沉量測;安設錨桿后,應進行錨桿抗拔力試驗。當圍巖差、段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嚴時宜進行圍巖體內位移量測和其他量測。位于Ⅲ~I類圍巖中且覆蓋層厚度小于40m的隧道,應進行地表沉降量測。
相關鏈接:2012年一級建造師考試教材局部修改
2012年一級建造師網上輔導招生方案
全新推出一級建造師解析輔導光盤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