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的重金屬污染
隨著工業(yè)、城市污染的加劇和農用化學物質種類、數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污染程度在加劇,面積在逐年擴大。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動性差、滯留時間長、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經水、植物等介質最終影響人類健康。
據我國農業(yè)部進行的全國污灌區(qū)調查,在約140萬hm2的污水灌區(qū)中,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占污水灌區(qū)面積的64.8%,其中輕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嚴重污染的占8.4%.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t,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多達1200萬t,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
從目前重金屬污染調查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我院最近的調查資料顯示,江蘇省某丘陵地區(qū)14000km2范圍內,銅、汞、鉛和鎘等的污染面積達35.9%.廣東省地勘部門土壤調查結果顯示,西江流域的1萬km2土地遭受重金屬污染的面積達5500km2,污染率超過50%,其中,汞的污染面積達1257km2,污染深度達到地下40cm。
二、土壤的有機污染
目前我國土壤的有機污染十分嚴重,且對農產品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已開始顯現。如我國從1959年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用五氯酚鈉防治血吸蟲病,其中的雜質二噁英已造成區(qū)域性二噁英類污染,洞庭湖、鄱陽湖底泥中的二噁英含量很高。有機氯農藥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殘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檢出率仍很高。廣州蔬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檢出率99%,DDT檢出率為100%.太湖流域農田土壤中六六六、DDT檢出率仍達100%,一些地區(qū)最高殘留量仍在1mg/kg以上。同時,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和工業(yè)區(qū)附近的土壤有機污染日益加劇。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近期對某鋼鐵集團四周的農業(yè)土壤和工業(yè)區(qū)附近的土壤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農業(yè)土壤中15種多環(huán)芳烴(PAHs)總量的平均值為4.3mg/kg,且主要以4環(huán)以上具有致癌作用的污染物為主,占總含量的約85%,僅有6%的采樣點尚處于安全級。而工業(yè)區(qū)附近的土壤污染遠遠高于農業(yè)土壤:多氯聯苯、多環(huán)芳烴、塑料增塑劑、除草劑、丁草胺等,這些高致癌的物質可以很容易在重工業(yè)區(qū)周圍的土壤中被檢測到,而且超過國家標準多倍。對天津市區(qū)和郊區(qū)土壤中的10種PAHs的調查結果表明,市區(qū)是土壤PAHs含量超標最嚴重的地區(qū),其中二環(huán)萘的超標程度最嚴重,強致癌物質苯并芘的超標情況也不容樂觀。在我國西藏,未受直接污染的土壤中多氯聯苯含量在0.625~3.501g/kg,而在沈陽市檢出其含量在6~151g/kg。
三、有機污染物在生物體內的富集
由于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營養(yǎng)來源,所以土壤中的有機污染物會通過食物鏈發(fā)生傳遞和遷移,目前動物和人類自身都遭受有機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脅。
在有機污染物沿食物鏈傳遞和遷移的過程中,含量逐級增加,其富集系數在各營養(yǎng)級中均可達到驚人的程度。六六六和DDT作為高殘留率農藥于1983年已停止生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中已幾乎檢測不到這兩種劇毒農藥的殘留,但在魚類身上檢測出的含量卻比土壤中高出了近100倍,而到了夜鷺、白鷺的鳥卵中,這個含量被放大了100~200倍。如太湖鳥類生物監(jiān)測結果表明: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未檢測出,DDT為3.4ng/g,通過魚類生物富集,六六六達到28.5ng/g,DDT達到270.7ng/g,最終到夜鷺、白鷺的鳥卵中時,六六六可高達460.0ng/g,DDT可高達5626.7ng/g.此外,有毒有機污染物正在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體健康,這些有機污染物長期貯存在人體中,并可通過母乳喂養(yǎng)間接轉移給新生兒或胎兒通過胎盤直接獲得。
四、土壤的放射性污染
近年來,隨著核技術在工農業(yè)、醫(yī)療、地質、科研等各領域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放射性污染物進入到土壤中,這些放射性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體外,還可以通過生物鏈和食物鏈進入人體,在人體內產生內照射,損傷人體組織細胞,引起腫瘤、白血病和遺傳障礙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體的輻射危害占人體所受的全部輻射危害的55%以上,誘發(fā)肺癌的潛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國每年因氡致癌約5萬例,而天津市區(qū)公眾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體造成的。
下一篇:巖土工程師單選題精煉(一)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