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供給與需求
一、土地的供給
土地的供給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人類可利用的各種土地資源的數量,包括已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后備資源儲量的總和。土地的供給按其性質可分為自然供給和經濟供給兩個方面。
(一)土地的自然供給及其制約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給是指土地自然固有的可供人類利用的部分。
土地是一種非再生資源,自然供給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是無彈性的。地球面積約5.1億k㎡,其中海洋占70.8%,陸地面積僅占地球總面積的29.2%,目前真正能供人類使用的土地約7000萬k㎡.
制約土地自然供給的因素主要有:①適宜于人類生產生活及動植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及地形、地貌條件;②資源條件;③交通運輸條件。
(二)土地的經濟供給及其制約因素
土地的經濟供給是指在土地的自然供給的基礎上,投入勞動進行開發(fā)后,成為人類可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土地的供給。土地的經濟供給是有彈性的。
影響土地經濟供給的因素主要有:①土地的自然供給量。②人們利用土地的知識和技術水平。③交通運輸條件。④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一般來說利用集約程度愈高的土地,其經濟供給亦隨之增加。⑤社會需求。
二、土地的需求
人類要生存和發(fā)展,就需要土地作為生存場所,需要土地提供食物、衣服和住房等。土地的需求,是指人類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利用土地進行各種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需求。
土地需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土地需求是一種引致需求,或者說是一種派生需求,是由于對土地產品的需求才有對土地的需求。
影響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①人口變動。②經濟發(fā)展狀況。③人類利用土地的知識和科技水平。
三、土地供求關系
土地供求關系是指土地經濟供給與人們對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間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改變土地用途來增加某種用途的土地供給。
土地的供求關系與一般商品的供求關系一樣,在自由競爭情況下,供求關系決定土地的價格,土地價格影響土地的供求關系。
土地市場的供求機制是決定地價的主要因素之一,供不應求,地價上漲,供過于求,地價下跌。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