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級建造師公路工程復習資料—路基類型
一、一般路基干濕類型
路基的干濕類型表示路基在最不利季節(jié)的干濕狀態(tài),劃分為干燥、中濕、潮濕和過濕4類。原有公路路基土的干濕類型,可以根據路基的分界相對含水量或分界稠度劃分;新建公路路基的干濕類型可用路基臨界高度來判別。高速公路應使路基處于干燥或中濕狀態(tài)。
二、特殊路基類型
1.軟土地區(qū)路基
以飽水的軟弱黏土沉積為主的地區(qū)稱為軟土地區(qū)。軟土包括飽水的軟弱黏土和淤泥。
在軟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時,容易產生路堤失穩(wěn)或沉降過大等問題。我國沿海、沿湖、沿河地帶都有廣泛的軟土分布。
2.滑坡地段路基
滑坡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質條件下,由于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影響,山坡的不穩(wěn)定土(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帶)作整體、緩慢間歇性的滑動變形現象。滑坡有時也具有急劇下滑現象。
3.巖坍與巖堆地段路基
巖坍是巖崩與坍塌的統(tǒng)稱,包括錯落、坍塌、落石、危巖。巖堆則是陡峻山坡上巖體崩塌物質經重力搬運在山坡腳或平緩山坡上堆積的松散堆積體。
4.泥石流地區(qū)路基
泥石流是指山區(qū)由于地形陡峻,松散堆積物豐富,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流出時,突然爆發(fā)的包含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有時每年發(fā)生,有時多年發(fā)生一次,危害程度也不一樣。
5.巖溶地區(qū)路基
巖溶是石灰?guī)r等可溶性巖層,在流水的長期溶解和剝蝕作用下,產生特殊的地貌形態(tài)和水文地質現象的統(tǒng)稱。巖溶對路基的危害,一般為溶洞頂板坍塌引起的路基下沉和破壞;巖溶地面坍塌對路基穩(wěn)定性的破壞;可溶性碳酸鹽類巖石主要集中在我國華南和西南,其次是長江中、下游的華中區(qū)。
6.多年凍土地區(qū)路基
凡是土溫等于或低于0度,且含有冰的土稱為凍土,這種狀態(tài)保持3年或3年以上者,稱為多年凍土。主要集中于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和青藏高原。
7.黃土地區(qū)路基
黃土是一種以粉粒為主,多孔隙,天然含水量小,呈黃紅色,含鈣質的黏土。廣泛分布于黃河中游的河南西部,山西、陜西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qū)。黃土的濕陷性是在外荷載或自重的作用下受水浸濕后產生的濕陷變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