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調查任務。
a)查明地層巖性、構造、地貌等因素對區(qū)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著重分析研究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主導因素和條件;劃分含水層、組、帶及地下水的類型,并研究各類地下水的形成、富集、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水質狀況;訪問和搜集有重大供水意義的井(孔)、泉和受季節(jié)影響較大的地下水動態(tài)資料。
b)查明基巖自流水盆地和自流水斜地的水文地質條件;斷裂、構造裂隙及巖體、巖脈與圍巖接觸帶富水性的一般規(guī)律;具有一定供水意義的風化帶中地下水的一般分布規(guī)律和水文地質條件。
c)第四系發(fā)育的河谷平原、山間盆地等松散砂礫石含水層的一般水文地質條件。
d)查明區(qū)域水化學的一般特征,初步了解熱礦水成因、分布及其開發(fā)利用條件。
e)了解地方病與環(huán)境地質的關系,了解由于水質污染而引起的“污染病”的狀況和致病原因。有“三廢”排出的工礦區(qū)和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的地區(qū),應調查和搜集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受污染而引起“污染病”的狀況,水中有毒成分含量、污染途徑和污染質來源等資料。對淺層地下水更應注意污染問題的調查。
f)初步了解礦區(qū)水文地質條件和以水利工程地質為主的區(qū)域工程地質條件。
②調查內容。一般基巖丘陵山區(qū),地下水受巖性、構造、地貌等多種因素影響,分布極不均勻。地質構造往往是控制地下水的主導因素,大的構造體系控制著區(qū)域地下水的分布規(guī)律,局部水文地質條件則受次一級低序次構造所制約。在調查中必須運用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工作方法,即由低序次的富水構造著手,
找出控制地下水的高序次構造,據此預測低序次構造的富水性。
在分清構造體系及其生成序次的基礎上,(環(huán)球網校環(huán)境影響評價師頻道為您整理)對典型的斷裂構造,應查明其力學性質、斷層規(guī)模、產狀要素、膠結和充填程度、巖脈與巖體活動和蝕變破碎情況、后期構造作用、被切割巖石的力學性質、裂隙發(fā)育程度及地下水活動痕跡等。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