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2 10:15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建筑本身是一種對空間的規(guī)劃,而空間規(guī)劃對人的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提倡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社會,對于空間的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已成為每一個建筑設計師和房地產開發(fā)商所必須重視的問題。
空間是由正空間的實體與負空間的空白所構成的一種對應空間美學;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去體會空間的存在。
空間的概念,在園林學中稱為“布局”。明代人在其造園藝術專著《園治》一書中講:“園林巧于因、借,精于體、宜!鼻宄嬚摷疑蜃隍q認為:“布局之際,務須變換,交接之處務須明顯;有變換則無重復之嫌,能明顯則無扭捏之端!
100~120平方米的空間感受,是空間設計的絕佳感受。
“連續(xù)性的穿透”美學,讓空間與空間之間無限延伸,使空間不單只是住的地方,可以居、可以游、可以賞。這在傳統(tǒng)中國民居中可見一斑。這種穿透性也即通透性,是對空間的巧妙運用,讓家不僅是個符號,還充滿人文的氣息。
西方國家對于空間的規(guī)劃著重于“私密性”,也就是指空間的獨立使用性。因此利用對空間的規(guī)劃創(chuàng)造了“個人距離”、“親密距離”、“社會距離”、“公眾距離”等人際心理安全距離。“距離學”也提出了通過空間的規(guī)劃,可規(guī)劃出緩沖距離,是人與人之間免于物理、心理上的威脅的侵犯:親密距離要在40厘米內;個人距離要保持在40~100厘米即一般的說話距離;社會距離要保持在l~3米之間,即座談、面談的距離;公眾距離是3米以上,即演講、上課等的活動距離。
“擁擠”是空間被侵犯的現(xiàn)象,擁擠容易造成疾病、高犯罪率、貧困、戰(zhàn)爭、暴動、藥癮、生活品質下降等現(xiàn)象,每個人的平均活動空間不宜低于16平方米,這樣的空間才具有緩沖的作用。因此即使是出于利益上的考慮,小區(qū)在總體的居住設計上樓盤數也不宜過于密集。心理學證明,從小生活在擁擠空間的小孩,對于生活壓力常習慣用“放棄”來解決,也就是所謂的無助感,這明顯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
“空間”中的“空之美”,不一定是體現(xiàn)在視覺感受上,而是體現(xiàn)在那“空”對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皮膚,特別是心理、情感的觸動上。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建筑師有很高的美學修養(yǎng)與專業(yè)造詣。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